在洪绪镇金庄村,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一生热爱读书、热爱书法,家中的书柜中中陈列着近二千册书籍;他对党忠诚热爱,耗时近2年完成手抄《毛泽东选集》近百万字,精心收藏有共产党七大至十八大的《党章》;他乐善好施,自费出资6万多元建“五老活动室”,免费培训街坊邻里书法和国画。
他,名叫金柱升,现年77岁,是土生土长的洪绪镇金庄村人。怀着敬仰和好奇,笔者来到金先生家中进行实地采访。
初入胡同,一架翠绿的葫芦藤映入眼帘,藤上挂满了大葫芦,个个有一尺长,让人如临仙境、心旷神怡。拐进老人居室,只见墙上挂满了各类风格的书法、国画,有雄浑的行草,也有涓秀的隶书、小篆、小楷等。里屋的四个书架上,满满的陈列了各种类型的书籍,有《史记》、《左传》、《战国策》等历史类的,有全套的《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习近平治国理政》及《长征》等党史类书籍,还有《山菊花上》、《上海的早晨》等50年代的文学作品及老人家几十年来收藏的杂志、报刊。很多书是从后往前翻页、竖版印刷的,纸张已经泛黄,少说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在先生的书桌上,整齐的放着全套的笔墨纸砚,最显眼的是一本蓝底、金黄色字迹的竖版布书。“这是我用毛笔、金粉抄写的《道德经》一书,开篇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人介绍说。在客厅的地面上,平铺着刚刚书写完还未干透的繁体书法,老人逐字的给我们讲解,原来这是用《八仙过海》中的句子,每四个字拼成一字写成的,真是大开眼界。
从家中文学氛围,我们推测金先生是个文人,但谈起读书经历却让我们大吃一惊,不得更加敬佩眼前这位老先生。原来,金柱升出生在战火缤纷的1940年,金庄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小时侯因家里穷,每天早晨要天不明就起床拾满一槎头粪才能去上学,硬是撑到六年级毕业就去木石镇挖露天煤矿了;1958年,他应征入伍,成了济南军区26军烟台部队的一名防化兵。在部队的7年里,他认真钻研防原子弹技术,当上了班长,同时利用业余时间钻研热爱的文学作品、书法等。退伍后,他于1967年当选了金庄村党支部书记,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了不少好事、实事。在文化大革命、全民皆兵,创五好的政治背景下,1975年,金柱升又被推荐到滕县城郊乡武装部工作;1980年西岗镇郭庄矿建矿,他又一次去郭庄矿当了工人,后升职为综合厂支部书记。
虽然,在大多数时间里,金柱生迫于生计,无暇看书,但他一直没有忘记心爱的文学和书法,坚持几十年来挤业余时间读书学习,笔耕不辍;同时,他是个热心肠的人,每逢春节、村里有红白喜事,他都免费帮街坊邻里写对联。直到1995年从郭庄矿退休后,他才终于有机会可以静心读书写字。
为丰富金庄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2011年,金柱升个人出资近6万元,后又在金恒升、金开典等12个好友的帮助下,又集资2万多元在村委会附近建起了“五老活动室”,购买了农业科技、种田知识、卫生防疫等方面的书籍,平时逢每月15、20日和每周周末对外开放,附近村民可以来活动室看书学习。同时,活动室设有长期的中小学生国画和书法免费培训班,“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能帮助他们学习古文化,把老一辈的技艺传承下去,是我最大的心愿”,金先生语重心长的说。此外,活动室的14位会员大都是村里有名望的人,他们都有一幅热心肠,还经常帮助调解邻里纠时、婆媳不和等矛盾,被邻里群众亲切的称作“和事佬”。
金柱升是一名拥有五十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了,对党有着无尽的敬仰和热爱。从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他耗时一年三个月抄写了近百万字的《毛泽东著作选读》,并将手稿整理完毕,用针线手工装订成册。同时,他搜集有从七大到十八大的党章,小心翼翼的珍藏在书橱的一个盒子里。
金先生告诉我们,“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时,我从公社干部那里讨到一本党章,回家藏在了母亲的衣柜下面;以后每逢召开党的代表大会,我都要想尽一切办法搜集到党章并保存下来,学习党的最新精神,认真研究,学习领会”,但是,由于七大是1945年开的,那时侯他还是个孩子,一直没有搜集到七大之前党章。有一次,在赶庙会时,在二手书地摊上,无意间发现了七大的党章,如获至宝,硬是花了100多元人民币买了下来。目前,他还在寻找六大之前的党章,“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当时是在苏联开的,找到原版是有困难,但我不会放弃的。”先生如是说。
为向党的十九大献礼,近期,金柱升先生正在准备开办“著聲书屋”书画展,做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方面的艺术作品,以助力书香滕州建设,丰富书香洪绪内涵。金先生对党的绝对忠诚,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对艺术的毕生热爱,让无数晚辈肃然起敬。让我们共同祝愿“著聲书屋”书画展圆满成功!(柴胡店镇信息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