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农民使用的农具、过去传统织布的木质织布机、院落里的牛棚猪圈样样俱全……近日,界河镇北闫楼村的《昨日时光》记忆馆内人来人往,近百件富有乡村特色和泥土气息的物品勾起了不少人的记忆。
“老碾、老磨不能丢,这些物件可是我们困难时期拼搏的见证,这里面留着念想呢。”北闫楼村党支部书记颜传国介绍说,村里面的石碾子是世世代代传下来,作为古老物件之一也被搬到了《昨日时光》记忆馆门东旁。据了解,在新型城镇化浪潮中,界河镇不忘保护民间习俗和保留记载历史的老物件,让独特的乡愁文化得以延续。
记忆馆位于北闫楼村南头的一个院落里,院内风格古雅素朴,青砖黛瓦,映着绿树红花,显得极有画意。记忆馆空间不大,但陈设相当规整密集,进门甚至会有种误入古董老院的错觉。里面的陈设映入眼帘:耧、耙、犁、铡刀、纺线车、风箱、石磙、石碾……这些老物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时期农民生产、生活、社交等方面的用具,如今已没有实用价值,但它们身上刻下的岁月痕迹却能让人回到那个艰苦却充满温暖的年代。
这些陈旧的物品,看着破破烂烂,不值啥钱,但是不少人看见了还是觉得亲切。村民李阿姨说:“家里改建后,很多老旧物件都扔掉了,如果能够在记忆馆里存放,作个纪念还是十分有价值的。以后带着孙女来看,还可以给她讲讲以前的故事,很有意义。”
“有了新景观不忘老物件,这些老物件不仅能留住人们的乡愁记忆,还能为乡村游增添不少看点。”该馆负责人说,从9月份开始,全镇在各村发动宣传,号召村民积极把放在家里不用的老物件捐献出来,然后编上户主的姓名和编号,送到这里免费供人参观,也能留住人们的乡村记忆。除此之外,镇政府还把各村保留的民间习俗也进行了收集整理,搬进了记忆馆。自开馆以来,“昨日时光记忆馆”不仅吸引了周边群众,还吸引了不少前来考察马铃薯产业的外地客商前来参观。
“以前没有机器时,晒麦打场都是用石碾,拉运庄稼用人力,犁地用黄牛,那时候可费劲了,现在看着这些石磙、石碾,都想起来那时候的生活了。”村民颜士坤说,他没事时,经常来记忆馆转转看看,走到老物件前还伸手抚摸一会儿,回忆一下过往的生活。
“这些老的、传统的物品和资料,不仅是对过去生活和文化传统的回忆,更能让人忆苦思甜,让年轻一代能够借此来了解新农村的巨大变化,从而留住大家的美丽乡愁。”界河镇党委书记颜丙磊说。
该记忆馆以实物和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展示本村的特色文明乡风、优秀村落文化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元素,展示了该农村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体现先辈和后人的聪明才智以及邻里和睦、崇文尚德的精神风貌。(界河镇信息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