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二字,反倒越来越让人回味和怀念。人们眷恋乡村,是因为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曾经温暖我们的记忆,疗愈我们的心灵。
“见山见水,记得住乡愁”。字字句句,敲打着人们的心灵。近年来,滕州市柴胡店镇紧紧围绕建设“小而特、精而美”的幸福柴胡店这一目标,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特色挖掘、示范带动,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新格局,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幅“环境整洁、设施配套、舒适宜居”的文明乡村美丽画卷,已经扑面而来。
农村旱厕改造应改尽改
“文明人的生活环境,厕所应该与厨房一样整洁、干净。”提到厕所,对于大多数农民群众来说,自然而然地与苍蝇满天飞、臭气熏天联系起来。然而走进柴胡店镇的安后村时,却改变了对农村厕所的印象。
在柴胡店镇安后村钟士金家里看到,院子西南角近5平方米的卫生间里,四周墙壁贴着乳白色的瓷砖,白底蓝色碎花的地板显得格外干净,坐便擦得锃光瓦亮,洗手池、淋浴等设施一应俱全……
“以前的厕所冬天透风,夏天漏雨,我早想把家里旱厕改改了,正好赶上好政策,俺建一个“水冲式”厕所,还能有补助,真是一举两得哩。”钟士金笑着对笔者说,“以前的土厕所又是蛆虫又是苍蝇,到了夏天臭得没法儿进。别说城里人,连俺有时都觉得下不了脚。现在厕所进行了改造,安上了门,俺感觉跟城里人没什么两样了。”
过去,农村土坑式的露天厕所比较普遍,雨淋日晒,臭气熏人,特别是夏天招惹苍蝇蚊子等害虫,还传播甲肝、痢疾、肠道腹泻等疾病。而“水冲式”厕所的修建,既避免了过去旱厕对生活水源的污染、切断了相关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同时也可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机粪料。近年来,为了顺利推动旱厕改造,柴胡店镇努力克服困难,按照“打造一户示范户,带动改造一个村;打造一个示范村,带动改造一个镇”的思路,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典型引路、整村实施,按照农村旱厕改造实施的“路线图”、“时间表”,把改造任务细化分解,分步骤、分批次认真落实,按照图纸对标施工,确保建成一个、农户受益一个,同时注重发挥典型带动作用,通过直观的方式提高农民群众参与旱厕改造的积极性,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参与到旱厕改造中来,从而加快了农村旱厕改造进度,实现了应改尽改,农村卫生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农村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
精准扶贫项目成效显著
为了助力贫困村早日实现致富梦,全镇精准扶贫村因贫施策,一户一法,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做好特色文章,努力提高精准扶贫的实效和质量,扶贫工作实现了“拔穷根、管长远”。
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来到该镇安后村葡萄有机大棚蔬菜种植合作社采访,村党支部书记钟世金介绍:“通过‘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贫困户除每年每亩的土地流转金收入外,来合作社打工每天还能收入几十元左右。“这儿有活我就来做做,要没有时间呢,就不来,正常的一年也能赚个上万余元。”精准扶贫户钟会武说道。
今年以来,柴胡店镇将一系列扶贫政策摊开来,形成“菜单式”扶贫,即根据贫困户的需求,有的放矢补缺补差,主要是以改善贫困户生活的条件的“固定菜式”与实现贫困户自我造血的“自选菜式”。通过逐户征求贫困户群众意见,全镇采取以光伏脱贫和社会保障脱贫这两种“固定菜式”的脱贫模式。其中光伏脱贫43户85人,该镇是全市唯一批准的整建制光伏项目脱贫的镇,对其他人员采取社会保障方式脱贫,目前这部分人员已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像该镇目前正如火如荼进行的光伏发电项目正在龙山汇泉供水有限公司的楼顶火热建设中,预计年发电量可达到3.6万度以上,年均收益3.5万余元,届时可带动辐射刘村、姬庄等8个村的精准贫困户受益。 2016年光伏发电项目经过实地考察,选址在镇中心小学办公楼顶。该项目计划总投资64.4万元,其中利用上级财政拨付资金投资54.4万元,利用富民农户贷金融投资10万元,年发电量可达到9.6万度以上,年均收益9.408万元,人均收益约1100元。另外,该项目运营和管理还可以吸纳10名贫困户进行务工,目前该项目已进入招标准备阶段。
从等米下锅到看谱点菜,通过“固定菜式”扶贫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短期生活问题,而“自选菜式”则是对贫困户行之有效的措施,建立起能够持续“造血”的长效扶贫机制。安后村葡萄专业合作社,大王楼电商创业,龙山村金银花专业合作社,刘村梨园景区,卜掌村林下养殖基地,山后村手工地笼,南辛村手套加工……一个个流转贫困户土地、吸纳贫困户就业的“自选菜单”正逐步成型。
乡村旅游红红火火
柴胡店镇葫芦套老村曾经是个“鸟不拉屎、鸡不生蛋”的地方,自2005年葫芦套老村搬迁后,老村因其保留着鲁南山区农村“顺山而建,依势造房,就势留路”的典型风貌而成了理想的影视剧拍摄场地。近年来,柴胡店镇抓住旅游发展机遇,借助葫芦套村独特的自然景观、厚重的民俗文化和丰富的鲁南晚清民居建筑群,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建设了以铁路为主场景,具有民国建筑风格,集电影电视剧拍摄制作、动漫设计制作、影视文化艺术交流、旅游休闲、餐饮娱乐、户外体验、国防教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影视文化园,先后有《铁道游击队》、《血染北沙河》、《刘少奇故事》、《平原枪声》、《小小飞虎队》、《独有英雄》等多部战争影视剧在这里取景拍摄。
一座青山、一条古巷、几棵古树、数幢老屋……是这个古朴静谧的美丽村庄在岁月的辉映下独特的魅力。“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体现出特色”,葫芦套在推进乡村旅游建设中,从规划到实施,始终注重挖掘保护这些生动鲜活的乡村符号,守住最有味道的生活静物、最原始的童年记忆以及最美生态,使浸润乡愁的村韵真正成为“心灵的故乡”。
葫芦套村只是该镇加快乡村旅游建设的一角。今年以来,投资1亿元的梨园景区升级改造项目被列入今年全市重点项目,目前已完成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儿童游乐场、景区wifi覆盖、绿色长廊以及农家乐提升等项目建设,成功举办了第八届梨花节、第六届采摘节、第一届梨园大型花海观光节,不断丰富旅游内容,打破季节性制约。总投资2630余万元跨十字河梨园大桥已全面建成通车,极大改善了周边群众和景区游客出行难的问题。围绕“森林公园绿道网络”沿线提升工作,规模发展山区特色经济林,加快沿线景区提档升级,其中,绿道驿站项目已顺利完成建设,休闲观光植物园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凤凰谷生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完成800余亩梯田修建,开挖沟渠2300米,发展经济林果采摘园、花卉苗木观赏园1000余亩。
农村人居环境日新月异
“以前到处是垃圾,现在到处找垃圾。”柴胡店镇四李庄村的一位保洁员这样说。一字之差,折射出的是农村环境的喜人变化。
四李庄村文化广场原来是一处垃圾场,各种垃圾都堆积在这里,散发出阵阵恶臭,严重影响附近村民的正常生活。2015年,村党支部书记孟庆远上任后,就开始对这里堆积的垃圾进行清理,并开始了村文化广场的建设工程,完成建设任务后,又为村里添置了健身器材,运动器具等设施,方便村民的娱乐和健身需求,并在广场周围种花种草,美化周边环境,为村民提供了一处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农村环境不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不可能大幅提升。今年以来, 柴胡店镇不断强化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全镇41个村和镇驻地环卫工作,全部实行市场化托管。集中清理存量垃圾,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垃圾清了,道路畅了。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今年以来,柴胡店镇为改善农村出行环境,把农村街道硬化“户户通”工程列入为群众办好的实事工程之一,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资金支持政策,各村在利用好市镇两级政府对农民兴办公共事业支持政策的同时,积极开展自愿捐助等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辟筹资渠道,确保农村街道“户户通”工程所需资金足额到位。
截至目前为止,卜掌、何庄、前大、郭沟、贾楼、刘村、王官庄等村现在已进入工程收尾阶段,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在群众的期待中即将交付使用。
乡村文明行动新风劲吹
文明新风吹遍乡野阡陌。柴胡店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以人居环境、乡风民风、文化生活“三个美起来”为目标,重点实施人居环境、四德建设、新农村新生活、移风易俗、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大提升工程”。引导全镇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补充完善《红白理事会章程》及各项制度,并以红白理事会为切入点,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倡新风活动,遏制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同时,与村两委干部、党员干部签订《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承诺书》,引领社会新风尚。建立健全群众自治机制,实行婚丧大事报告制度,将移风易俗禁止事项纳入村规民约、文明公约。目前,全镇41个村均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在全镇41个村村村建设了善行义举四德榜,开展了“好媳妇 好婆婆”、文明家庭等系列典型评选活动,圆满完成了在省善行义举四德榜后台的上传工作;印制下发,并同意签订了《四德工程个人责任状》和《赡养老人协议书》,签订率达到90%以上;并与村、机关单位、学校、企业也签订了四德工程建设《责任状》。在去年完成镇“四德工程”全覆盖工作的基础上,实施了更新提升工程,对“四德工程”的推进和延伸工作进行安排,通过了市委市政府督察局和宣传部的检查验收。并完成全镇村级、部门、企业、学校“善行义举四德榜”省网上传更新工作。同时以此为线索积极开展“中国好人榜”群众线索推荐工作,申报成功簸箕掌村民谢安福荣获“山东好人”荣誉称号。同时还开展了 “文明户”、“农村文化广场”、“文明集市”、文明幸福村、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牢固树立“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创建为人人,人人为创建”的观念,切实把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转化为投身“乡村文明行动”的自觉行动,推动农村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
举目皆是景,移步满眼新。美丽乡村建设,让柴胡店的大小村庄发生了“蝶变”,成为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 (柴胡店镇信息中心 供稿)